北京中法大学现在已不存在,其主体于1950年并入北京工业学院(今北京理工大学),原校址位于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,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北京中法大学的创办背景
1920年,李石曾、蔡元培等留法归国学者以“教育救国、科学救国”为理念,依托留法俭学会与中法文化协会的支持,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。学校采用法国大学区制,设文、理、医三个学院,并附设西山中学、温泉中学等预备学校,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。
校园旧址与建筑风格
主校区选址在东黄城根北街20号,由比利时建筑师设计,融合法式古典与中式四合院元素:
- 主楼三层砖木结构,拱券窗与青砖灰瓦相映
- 图书馆穹顶绘有“科学与艺术”主题壁画
- 实验楼配备当时罕见的电力通风系统
西山分院(今海淀区温泉镇)则建有法式乡村别墅群,作为生物系实习基地。
学科设置与教学特色
课程体系如何体现中法融合?
学校实行双轨教学:理科教材直接翻译法国大学讲义,文科则增设《说文解字》《法国文学史》等比较课程。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,学生需完成法语病历书写考核。
师资来源有哪些?
- 法国里昂大学派遣的终身教授(如物理学家郎之万)
- 留法博士如严济慈、张竞生
- 北大、清华兼职讲师(如朱自清教授法国诗歌)
历史贡献与知名校友
尽管存续仅30年,北京中法大学培养出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钱三强:核物理学家,发现铀核三分裂
- 王振义:血液病学专家,202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
- 潘玉良:画家,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首位中国女艺术家
1925年“五卅运动”期间,中法大学学生率先组织北京沪案后援会,创当时高校捐款最高纪录。
停办与后续发展
为什么1950年会被合并?
新中国成立后,政务院推行院系调整,北京中法大学因规模较小且法式建筑维护成本高,被整体并入北京工业学院。医学院部分师资转入中国医科大学。
现存遗迹如何保护?
2003年,东黄城根校区主楼被列为北京市近现代优秀建筑,2019年启动修缮工程,保留:
- 原校名牌匾(李石曾题字)
- 图书馆铸铁旋转楼梯
- 生物系标本室(藏有1927年采集的滇金丝猴标本)
如何参观与学术研究
目前旧址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使用,公众可通过以下方式探访:
- 每月第一个周六开放日(需官网预约)
- 校史馆特设“中法大学专题展”,展出1920-1950年档案原件
- 国家图书馆藏有《北京中法大学年刊》全套影印本
研究者建议关注法国外交部档案(巴黎南特分馆)中关于该校1923-1948年经费往来的法文记录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