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高原就爱流鼻血?
空气稀薄、湿度骤降、气压降低,三大因素同时夹击鼻腔黏膜,毛细血管像被拉紧的橡皮筋,稍一用力或擤鼻涕就“啪”地裂开。海拔每升高1000米,鼻腔相对湿度下降约10%,黏膜干裂速度比平原快3倍,这就是“高原鼻血”频发的主因。

高原流鼻血时,先判断危险等级
- 一级:单侧少量出血——纸巾轻压即可止住,无头晕心悸。
- 二级:双侧持续滴血——需压迫止血超过10分钟,伴轻度头晕。
- 三级:血流如注或倒流咽喉——可能出现面色苍白、脉搏加快,需立即下撤就医。
自问:我属于哪一级?若无法判断,直接按二级处理,宁可过度谨慎也别延误。
现场急救四步法
1. 姿势别做错
很多人第一反应仰头,结果血液倒流呛咳。正确姿势:身体稍前倾,用嘴呼吸,让血自然流出,避免误吸。
2. 压迫点要精准
用拇指与食指捏住鼻翼软骨与硬骨交界处(约鼻孔上方1厘米),持续10分钟不松手。若中途松开查看,凝血块被冲走,前功尽弃。
3. 冷敷加速血管收缩
将瓶装冷水或湿毛巾贴于鼻梁与后颈交界处,低温能让破裂血管快速收缩,减少出血量30%以上。
4. 湿润鼻腔防二次爆裂
止血后,用棉签蘸凡士林或红霉素软膏轻涂鼻腔内侧,形成保湿屏障。若无药品,可用纯净水湿润棉签应急。

高原旅行必备止血三件套
- 膨胀止血棉:比普通棉球更贴合鼻腔,吸收血液后膨胀加压。
- 便携式生理盐水喷雾:每2小时喷一次,维持黏膜湿润。
- 医用冰袋:捏破内袋即可制冷,冷敷效果比矿泉水更持久。
哪些情况必须下撤?
出现以下任一信号,别再硬撑:
- 压迫20分钟仍血流不止
- 血液呈喷射状或伴随大块血凝物
- 出现耳鸣、视物模糊、恶心呕吐(提示高原脑水肿前兆)
自问:为了多看一眼雪山,值得赌命吗?
预防高原鼻血的三日适应法
抵达首日:加湿先行
入住酒店后,用湿毛巾搭在暖气片上,或把浴室热水打开制造蒸汽,使房间湿度维持在50%-60%。
第二日:鼻腔训练
早晚各进行一次生理盐水洗鼻(可用洗鼻壶或掌心盛水轻吸),清除干痂的同时锻炼黏膜适应力。
第三日:饮食助攻
增加维生素C与K摄入:橙子、猕猴桃强化毛细血管韧性;菠菜、西兰花促进凝血因子合成。避免辛辣酒精,它们会让血管扩张。

高原鼻血与高原反应的微妙关系
频繁鼻血可能是身体缺氧的求救信号。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5%,鼻腔黏膜因代偿性充血更易破裂。若鼻血伴随持续头痛、乏力,需同步监测血氧,必要时吸氧而非单纯止血。
返程后仍需警惕的“延迟出血”
回到平原后一周内,鼻腔黏膜仍在修复期。坐飞机或高铁时,气压变化可能诱发二次出血。建议随身携带薄荷油鼻通棒,干燥时涂抹鼻中隔,避免用力擤鼻涕。
亲历者口述:在纳木错凌晨的惊险十分钟
“帐篷里零下5℃,我翻身时突然鼻血喷到睡袋。第一反应是坐起来仰头,结果血灌进喉咙差点窒息。同屋驴友按我肩膀让我低头,用保温杯外壁冷敷鼻梁,再塞入纱布卷。十分钟后血止,但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:知识储备就是生命线。”——摘自驴友@风过青藏的游记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