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“高原vivian”突然爆红?
过去三个月,微博、小红书、B站几乎同时出现大量以“高原vivian”为关键词的帖子,单日搜索量从不到两百飙升到三万。有人把她当作旅行博主,有人坚信她是退役运动员,还有人猜测她是MCN包装的虚拟IP。真正让热度爆炸的,是一段她在海拔4700米跳拉丁舞的视频:没有吸氧、没有滤镜、动作标准到像专业舞者,评论区瞬间被“这到底是不是AI合成”刷屏。

高原vivian到底是谁?
答案:她是一名出生在青海西宁、常驻拉萨的90后纪录片导演,本名“维维安·高”,对外常用“高原vivian”作为工作署名。
1. 家庭背景:三代守边人
维维安·高的祖父是第一批青藏公路测绘兵,父亲至今仍在G109沿线道班工作。她从小跟着父亲巡路,能精准判断哪一段路面会在五分钟内起阵风雪。这段经历让她对高原气候有近乎本能的感知,也为后来拍摄极端环境纪录片打下基础。
2. 教育经历:从舞蹈学院到电影系
她11岁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破格录取,主修拉丁舞;18岁放弃保送,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。同学回忆,她可以在排练厅连续旋转三分钟不晕,也能在剪辑机房连续熬三个通宵不睡。两种极端训练塑造了她“能跳又能剪”的个人标签。
3. 职业轨迹:纪录片与短视频双轨并行
- 2016—2019年:央视科教频道《极地守望》主力导演,作品《风从羌塘来》获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。
- 2020年:疫情导致剧组停摆,她开始在B站上传“一个人的摄制组”系列,用手机+无人机记录高原日常。
- 2021年:与拉萨文旅局合作,推出《跳一支舞给雪山看》,单条播放破千万,“高原vivian”正式出圈。
她为什么能在高原跳舞不喘?
这是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疑问。核心原因有三点:
- 先天优势:出生在海拔2261米的西宁,肺活量比平原居民高15%—20%。
- 长期训练:舞蹈学院时期每天晨跑5公里+间歇冲刺,心肺功能远超普通人。
- 科学适应:抵达拍摄地前三天开始服用红景天,拍摄当天采用“分段呼吸法”——每完成八小节动作就进行一次深呼吸,镜头外休息十秒。
高原vivian的幕后团队存在吗?
很多人以为她背后有庞大团队,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有两个人:

- 摄影师阿旺:藏族小伙,前登山向导,负责无人机与稳定器。
- 助理兼司机卓玛:退役越野赛车手,能在碎石路上把五菱宏光开出拉力赛效果。
后期剪辑、调色、配乐全部由维维安自己完成,她笑称“高原上没有4G,上传视频比剪视频还累”。
她靠什么盈利?
不靠直播打赏,也不接三无产品广告,目前收入构成如下:
收入渠道 | 占比 | 合作品牌示例 |
---|---|---|
纪录片定制 | 45% | 国家地理、Discovery |
文旅宣传片 | 30% | 西藏航空、那曲旅游局 |
品牌短片 | 20% | Patagonia、Garmin |
线上课程 | 5% | 《手机拍高原》付费专栏 |
她公开过一条原则:不接破坏高原生态的商业单。去年某饮料品牌出价七位数想在纳木错拍广告,被她拒绝。
未来计划:把镜头对准“看不见的西藏”
维维安正在筹备长片《缺氧日记》,聚焦高原铁路养护工、无人区气象站观测员、寺庙壁画修复师三个群体。她打算用一年时间跟拍,不卖版权,只做线下公益放映。被问及为何放弃商业发行,她反问:“如果一部片子能让更多人理解高原的代价,为什么还要用票房衡量?”
普通人如何像她一样在高原保持活力?
她给过三条实用建议:

- 抵达前两周开始爬楼梯训练:每天20层楼×3组,模拟缺氧状态。
- 拍摄当天只吃七分饱:胃部过饱会加剧高反。
- 随身携带葡萄糖口服液:比能量胶更易吸收,能在三分钟内缓解头晕。
最后她补了一句:别把高原当景点,它首先是一群人赖以生存的家园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