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高原就特别容易感冒?
海拔每升高1000米,气温平均下降6℃,**干燥、低压、强紫外线**三大因素同时夹击呼吸道黏膜,局部免疫力瞬间下降。再加上旅途疲劳、饮水减少,病毒乘虚而入,感冒概率比平原高2~3倍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先分清:普通感冒还是高原反应叠加?
1. 看症状出现顺序
- 先头痛、恶心,后流鼻涕——**高原反应为主**
- 先打喷嚏、喉咙痒,后出现轻度头晕——**普通感冒为主**
2. 看体温与血氧
- 体温>38.5℃且血氧<85%——**警惕高原肺水肿前兆**
- 体温<38℃且血氧≥90%——**多为普通感冒**
到高原后感冒了怎么办?分场景处理
场景一:轻微鼻塞、咽痛,无高热
- **立即保暖**:加一件抓绒内胆,戴围巾护住颈动脉,减少散热。
- **温盐水漱口**:250ml开水+5g食盐,每2小时漱一次,抑制病毒繁殖。
- **高碳水饮食**:面条、燕麦粥优先,**葡萄糖能提高血氧饱和度**。
- **勿剧烈运动**:哪怕只是快走,也会使耗氧量增加30%,延长恢复时间。
场景二:发热38℃以上,伴咳嗽
- **首选对乙酰氨基酚**:成人每次500mg,间隔6小时,避免布洛芬(可能加重缺氧)。
- **湿化气道**:酒店浴室内放热水制造蒸汽,吸入10分钟,缓解干咳。
- **监测血氧**:指夹式血氧仪每2小时测一次,若持续<88%,**立即下撤海拔500米以上**。
场景三:出现胸闷、粉红色泡沫痰
这是**高原肺水肿**典型信号,与感冒症状重叠时极易误判。 自问:咳嗽是否越来越深?痰是否带血丝? 自答:若两项皆“是”,**立刻高流量吸氧并联系医疗转运**,黄金救治窗口仅6小时。
哪些药物可以带?哪些绝对禁用?
推荐携带清单
- 解热镇痛:**对乙酰氨基酚片**(儿童可用滴剂)
- 减充血剂:**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**(鼻塞严重时短期用)
- 黏膜修复:**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**(稀释痰液)
- 免疫支持:**维生素C泡腾片**(每日1000mg,分两次)
高原禁用药物
- 含**右美沙芬**的止咳糖浆(抑制呼吸中枢)
- 含**苯海拉明**的感冒药(加重嗜睡缺氧)
- 利尿剂如**呋塞米**(脱水会升高血液黏稠度)
回到平原就没事了吗?后续注意事项
即使症状消失,**呼吸道黏膜修复仍需7~10天**。回到平原后:
- **避免潜水、蒸桑拿**:气压骤变可能诱发迟发性肺水肿。
- **持续补铁**:高原期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,铁储备消耗大,可口服琥珀酸亚铁两周。
- **复查血常规**:关注血红蛋白是否>180g/L,过高需放血稀释。
真实案例:一次差点被忽视的“感冒”
2023年10月,一名32岁男性在稻城亚丁海拔4200米处出现流涕、低热,自服感冒灵后坚持徒步。次日出现剧烈咳嗽,仍认为是“感冒加重”。第三天清晨被同伴发现昏迷,送医诊断为**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**,虽抢救成功,但遗留记忆力减退。
教训:当感冒症状与**静息状态下心率>100次/分**、**指端发绀**同时出现时,必须按高原病处理。
出发前如何降低感冒风险?
- 提前两周接种**流感疫苗**(覆盖H1N1、H3N2、乙型流感)
- 出发前3天口服**红景天胶囊**(提高缺氧耐受,每日3次,每次2粒)
- 携带**便携式加湿器**(USB供电款,维持室内湿度40%以上)
- 睡眠时垫高枕头15cm,减少鼻腔充血
儿童与老人特殊处理
儿童(2~12岁)
用药剂量按体重折算,**禁用阿司匹林**(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)。优先选择**对乙酰氨基酚栓剂**(避免呕吐时误吸)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老人(>60岁)
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者,**感冒后立即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**(160μg/4.5μg,每日2吸),可降低急性加重风险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