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反应怎么办_去高原前必做哪些准备

新网编辑 5 0

很多人第一次踏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,都会担心“高原反应怎么办”。其实,只要提前掌握科学方法,90%的不适都可以预防或快速缓解。下面用问答形式,把去高原前必做哪些准备、途中如何监测身体、出现症状后如何分级处理,一次讲透。

高原反应怎么办_去高原前必做哪些准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一、高原反应到底是什么?

高原反应的本质是缺氧导致的全身应激。海拔每升高1000米,大气压下降约12%,吸入的氧分压随之降低,身体需要额外适应。

  • 轻度反应:头痛、恶心、乏力,多在6–12小时内出现。
  • 中度反应:呕吐、眩晕、无法平躺入睡。
  • 重度反应:肺水肿(咳嗽、粉红色泡沫痰)、脑水肿(意识模糊、走路不稳)。

问:是不是身体越好越不容易高反? 答:错。运动员肌肉耗氧量大,反而可能症状更重。关键在红细胞携氧效率个人耐受基因


二、去高原前必做哪些准备?

1. 体检与风险评估

出发前做一次血常规、心电图、肺功能,排除贫血、严重心律不齐、哮喘等禁忌。若正在感冒,务必痊愈后再启程。

2. 阶梯式适应行程

推荐“2+2+1”模式: - 第1–2天:住在海拔2500米左右(如西宁、丽江)。 - 第3–4天:升至3200米(如香格里拉)。 - 第5天:再前往3600米以上(如拉萨)。 每天海拔增加不超过600米,夜间睡眠高度不升高超过300米。

3. 药物与装备清单

必备: - 乙酰唑胺(Diamox):提前1–2天服用,125 mg早晚各一次,可加速适应。 - 地塞米松:仅作应急,出现脑水肿征兆时口服4 mg。 - 便携血氧仪:指尖夹式,低于85%立即下撤。 - 保温水壶:每小时至少喝200 ml温水,忌酒精。

高原反应怎么办_去高原前必做哪些准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三、在高原如何实时监测身体?

问:没有明显头痛就代表没事? 答:不一定。夜间血氧下降往往更危险。建议:

  1. 每天固定时间测静息血氧与心率,记录在手机备忘录。
  2. 观察指甲颜色:发绀(青紫)提示缺氧。
  3. 使用“Lake Louise评分表”自评:头痛、胃肠、疲劳、眩晕、睡眠五项各0–3分,总分≥3分即视为高反。

四、出现症状后如何分级处理?

轻度高反

立即停止上升,原地休息: - 吸氧:便携式氧气瓶,2 L/分钟,每次10分钟。 - 喝电解质饮料:自制糖盐水(500 ml水+1 g盐+15 g糖)。 - 轻度活动:散步而非奔跑,促进呼吸。

中度高反

症状持续或加重: - 口服地塞米松4 mg+乙酰唑胺250 mg。 - 若2小时内无缓解,下降海拔500–1000米,这是唯一根治手段。

重度高反(肺/脑水肿)

立即执行“LEMO”原则: - L:Lie半坐位,减少回心血量。 - E:Elevate立即下撤,哪怕夜间也要动身。 - M:Mask吸氧,面罩5–6 L/分钟。 - O:Once more给药,地塞米松8 mg口服或肌注。


五、容易被忽视的细节

1. 防晒:紫外线强度随海拔指数级上升,SPF50+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 2. 饮食:高糖易消化,避免油腻。推荐糌粑、葡萄糖粉、牛肉干。 3. 睡眠姿势:垫高枕头30°,可减轻夜间头痛。 4. 通讯:下载“高原急救”小程序,离线可查最近诊所坐标。 5. 保险:购买含“紧急医疗运送”条款的旅行险,保额不低于50万元。

高原反应怎么办_去高原前必做哪些准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六、返程后仍要警惕什么?

问:回到平原就万事大吉? 答:少数人会出现“高原脱适应”,表现为嗜睡、胸闷,通常3–7天自愈。若持续咳嗽、泡沫痰,需排除迟发性肺水肿,及时拍胸片。

把以上步骤打印成A4清单,贴在行李箱内侧,逐项打钩,你的高原之旅就能在欣赏雪山圣湖的同时,远离“高反”阴影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