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眼睛综合症的症状_如何预防

新网编辑 6 0

什么是高原眼睛综合症?

高原眼睛综合症(High Altitude Ocular Syndrome,HAOS)是指人在短时间内从低海拔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后,因缺氧、紫外线增强、干燥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眼部不适与病变。它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**干眼、雪盲、视网膜出血、视神经水肿**等多种症状的统称。

高原眼睛综合症的症状_如何预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--

常见症状有哪些?

1. 干眼与异物感

高原空气稀薄、湿度低,泪膜蒸发速度比平原快2–3倍,**眨眼频率减少**又会进一步加剧干眼。典型表现:

  • 眼睛灼热、刺痛
  • 晨起睁眼困难,像有沙子
  • 戴隐形眼镜者症状更明显

2. 雪盲(紫外线角膜炎)

海拔每升高1000米,紫外线强度增加10%–12%。**雪面反射率高达80%**,角膜上皮被灼伤后6–12小时出现:

  • 剧烈疼痛、畏光、流泪
  • 视物模糊,像蒙了一层雾
  • 严重者眼睑痉挛无法睁眼

3. 视网膜与视神经改变

缺氧使视网膜血管扩张、渗透性增加,**约30%的登山者在5000米以上会出现视网膜出血点**。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下撤:

  • 视野中心出现暗点或黑影
  • 视物变形、颜色变暗
  • 伴随头痛、恶心(提示高原脑水肿)
---

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?

自问:为什么眼睛比身体其他部位更敏感?
自答:眼睛是**全身唯一可直接暴露在高强度紫外线下的器官**,角膜和晶状体没有黑色素保护;同时视网膜耗氧量极高,缺氧时最先出现代偿性扩张。

---

如何预防高原眼睛综合症?

出发前:装备与药物

  • 专业雪镜:选择UV400、可见光透过率5%–10%的镜片,侧面需有防侧光设计。
  • 人工泪液:不含防腐剂的小包装,每2–3小时滴一次,维持泪膜稳定。
  • 口服抗氧化剂:提前一周补充维生素C、E及叶黄素,减轻氧化损伤。

行进中:行为与习惯

  • 20-20-20法则: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(约6米)外20秒,减少眨眼频率下降带来的干眼。
  • 避免揉眼:高原风沙大,揉眼可能划伤角膜;可随身携带无菌生理盐水冲洗。
  • 分段上升:每日海拔增加不超过500米,给身体足够时间产生红细胞代偿。

夜间:特殊护理

夜间缺氧加重,**睡前使用温毛巾敷眼10分钟**可促进睑板腺分泌油脂,减少泪液蒸发。若出现眼睑水肿,可垫高枕头30°,降低眶内静脉压。

高原眼睛综合症的症状_如何预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--

出现症状后如何处理?

轻度干眼与疲劳

立即停戴隐形眼镜,改用框架眼镜;每1小时滴一次人工泪液,**避免含“去红血丝”成分的滴眼液**(可能掩盖病情)。

雪盲急性期

  1. 冷敷:4℃冷藏生理盐水纱布敷眼,每次10分钟,间隔30分钟。
  2. 止痛:口服布洛芬200–400 mg,禁用表面麻醉滴眼液。
  3. 避光:戴眼罩或双层纱布,至少休息24小时。

视网膜出血或视力骤降

这是**唯一需要紧急下撤的指征**。立即吸氧(流量4–6 L/min),由同伴搀扶或担架下撤至海拔3000米以下,并尽快转运至有眼底激光设备的医院。

---

长期高原居住者的护眼策略

对于驻守海拔3500米以上的官兵、科考队员:

  • 室内增湿:使用超声雾化加湿器,维持湿度50%–60%。
  • 定期眼底筛查:每6个月做一次免散瞳眼底照相,早期发现视网膜血管改变。
  • 饮食调整:增加深海鱼(富含ω-3)、蓝莓(花青素)摄入,减少油炸与辛辣食物。
---

常见误区澄清

误区一:戴普通墨镜就能防雪盲?
真相:普通墨镜可见光透过率过高,且多数无侧面防护,雪地反射的紫外线仍可从侧面灼伤角膜。

误区二:红景天能预防所有高原病?
真相:红景天对脑水肿可能有效,但对眼部缺氧无直接作用,不可替代护目镜和人工泪液。

高原眼睛综合症的症状_如何预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误区三:症状缓解后可继续攀登?
真相:视网膜出血即使吸收,血管壁已受损,再次暴露于缺氧环境复发率增加3倍。

---

写给计划去高原的你

高原眼睛综合症可防可控,关键在于**提前准备、及时识别、果断处理**。把这篇文章加入收藏,出发前对照清单打包装备;一旦出现视力模糊或剧痛,记住“眼睛比登顶更重要”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